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81篇
  免费   9242篇
  国内免费   10330篇
测绘学   3949篇
大气科学   6166篇
地球物理   10697篇
地质学   28047篇
海洋学   6208篇
天文学   3595篇
综合类   3275篇
自然地理   7616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599篇
  2022年   1563篇
  2021年   1996篇
  2020年   1833篇
  2019年   2096篇
  2018年   1719篇
  2017年   1994篇
  2016年   1994篇
  2015年   2266篇
  2014年   2904篇
  2013年   3217篇
  2012年   2984篇
  2011年   3289篇
  2010年   2886篇
  2009年   3379篇
  2008年   3385篇
  2007年   3527篇
  2006年   3478篇
  2005年   3182篇
  2004年   2814篇
  2003年   2615篇
  2002年   2288篇
  2001年   2046篇
  2000年   1978篇
  1999年   1759篇
  1998年   1482篇
  1997年   1098篇
  1996年   905篇
  1995年   819篇
  1994年   757篇
  1993年   630篇
  1992年   452篇
  1991年   383篇
  1990年   262篇
  1989年   227篇
  1988年   182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6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5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We present new images of the well-known molecular outflow and Herbig-Haro complex L 1551-IRS 5. Deep,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flow in [SII] 6716,6731 and H (6565 Å) are complemented by a mosaic of much of the CO outflow in H2 v=1-0 S(1). While the optical data trace the intermediate-to-high excitation shocks in the flow (v shock > 30 – 50 km s–1), the near-IR data reveal the lower-excitation, molecular shocks (v shock 10–50 km s–1). In particular, the H2 data highlight the regions where the flow impacts and shocks ambient molecular gas.  相似文献   
992.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在系统分析静海台井下地震记录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了具有一定实际和理论意义的两个问题:其一是证明了最初误认为是干扰的“双脉冲”图形实际上均是微地震。从而指出研究静海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应考虑微震活动问题。其二确认静海周围地区微震波形的4个主要震相是P、PP、S和SS,并对地面反射波PP和SS能够观测到的条件作了初步分析,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井下地震记录较之地面记录更为“逼真”,复杂和丰富。  相似文献   
994.
We theoretically study the scattering ofP, SV andSH waves by a zonal distribution of cracks, which simulates a fault fracture zone. An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how th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crack distribution and 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ck surface are reflected in the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of incident waves, as well as in the amplitudes of the transmitted and reflected waves from the zone. If the crack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fault zone changes temporally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expected earthquake, it will be important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o monitor it, utilizing the scattering-induced wave phenomena.We consider the two-dimensional problem. Aligned cracks with the same length are assumed to b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 a zone with a finite width, on which elastic waves are assumed to be incident. The distribution of cracks is assumed to be homogeneous and sparse. The crack surface is assumed to be stress-free, or to undergo viscous friction; the latter case simulates fluid-filled cracks. The opening displacement of the crack is assumed to be negligibly small. The idea of the mean wave formalism is employed in the analysis, and Foldy's approximation is assumed.When the crack surface is stress-free, it is commonly observed for every wave mode (P, SV andSH) that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Q –1 peaks aroundka1, the phase velocity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k in the rangeka<1 and it increases monotonically withk in the rangeka>1, wherek is the intrinsicS wavenumber anda is the half length of the crack. The effect of the friction is to shift the peak ofQ –1 and the corner of the phase velocity curve to the low wavenumber range. The high wavenumber asymptote ofQ –1 is proportional tok –1 independently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 wave modes. If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thatQ –1 ofS waves has a peak at around 0.5 Hz in the earth's crust is combined with our results, the upper limit of crack size within the crust is estimated about 4 km.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transmitted and reflected waves, such as the high wavenumber limit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transmitted wave etc., allows estim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the friction.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大陆第四纪地壳运动时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希杰 《地质论评》1992,38(3):210-214
本文从中国大陆有代表性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地区着手,进行了新构造运动剖析。并结合全国火山活动期次,总结出中国大陆第四纪地壳运动的时程变化。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新构造运动特点和规律,为国民经济建设及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一定的地质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996.
地学“开合律”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开合律”是地学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本文概述了它的内容与特点,阐明它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及运用它指导造山带研究的步骤,并根据目前已总结的5种“开”、“合”类型相应地提出了5种造山带类型。  相似文献   
997.
以吉林省境内红星构造带(已发现油田)和杨柳青构造带(未发现油田)为试验区,首先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间接参数特征,确定有利相带和有效圈闭,并在有效圈闭上选择了39个2×2cm时窗。在时窗内提取与地震波动力学有关的信息,即频率、振幅、频谱能量等,然后对这种信息进行统计计算,获得振幅方差等九个参数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已知油气藏出发,对未知圈闭油气状况进行了三级预测,指出了最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998.
有关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各个产业逐步建立起与之相支持的文化、法律、政策、经济和生态体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法制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在农业方面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中国农业制度来适应这一新兴理念。  相似文献   
999.
中山市绿色生态小区规划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入解析绿色生态小区实质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中山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在概念理解、小区景观建设、住宅建设经济性及和谐统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山近年城市建设发展情况,从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两个适宜”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山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的实践意义。最后从做好宣传、提高市民意识、推动实施政策等方面提出今后中山绿色生态小区发展之建议,以期促进中山城市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SPSS软件,对2003年0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倒天河水库和利民水库逐月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市饮用水水质污染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且不同污染物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各不相同,总磷和粪大肠菌群所占份额最大,方差累积贡献率达77%。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综合污染指数对水体水质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倒天河水库和利民水库,水质污染总体较轻.饮用水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最后提出加大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